
远去的“大世界”
长期以来,“大世界”是我心目中上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浪花翻腾的黄浦江、闻名遐迩的外滩、商铺林立的城隍庙、如诗如画的豫园一样,“大世界”如同一块奇特的印记,淋漓尽致地彰显着大上海的内涵和魅力。因此,我每
长期以来,“大世界”是我心目中上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浪花翻腾的黄浦江、闻名遐迩的外滩、商铺林立的城隍庙、如诗如画的豫园一样,“大世界”如同一块奇特的印记,淋漓尽致地彰显着大上海的内涵和魅力。因此,我每到上海,总是忘不了去逛逛“大世界”,而几次拜访,却看到了它渐去渐远的身影。初次走进“大世界”,是在1990年夏天。当时,应一家出版社邀请,我赴杭州参加一套作文教学资料书的编委会,顺道造访上海滩。下了火车,一路打听上海的著名景点,令我倍感兴趣的是,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推荐了“大世界”。
“大世界”果然精彩无比!环顾其中的建筑,由12根圆柱支撑的多层六角形奶黄色尖塔标新领异,牢牢吸引人的眼球;走近12面“哈哈镜”,转眼间长短胖瘦千变万化千姿百态,让人忍俊不禁叹为观止;置身于游人如织的场景,古书中形容繁华、状写热闹的诗句黯然失色;静坐在剧场、书场、杂耍台,南北戏曲你方唱罢我登场,游艺杂技各领风骚三两回。大开眼界,不虚此行,这是我初识“大世界”之后的感叹。
时光推移了将近十个春秋,我再次访问“大世界”。1998年,妻子陪我到上海,办完该办的事儿,在我再三游说下,妻子和我一起游览了“大世界”。依然是说不完的相声,演不完的杂技,唱不完的曲艺,变不完的魔术……台上一如既往、热闹非凡,可台下的游人却不知怎的,明显稀了许多,我的游兴也似乎在不经意间淡了不少。好在妻子是个戏迷,她一屁股坐到稀稀拉拉的剧场观众席,饶有兴致地看完整整一台越剧《王老虎抢亲》。
走出“大世界”,店铺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疯狂的流行歌曲不绝于耳,满街的商业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回望、回味之中,我们在叹服于演员们炉火纯青的演技、叹服于“大世界”荟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禁不住将其前世今生反复比较,进而有了今非昔比的感慨。
今年元旦,我和妻子前往上海看望读研的儿子,又一次产生了到“大世界”看个究竟的冲动。可当我提起“大世界”,儿子却一头雾水。没办法,只有叫了出租,全家人直奔主题。遗憾的是,到了西藏南路和延安东路交叉口,“过尽千帆皆不是”,眼前的建筑似曾相识却又判然有别。到一家药店问路,营业员的回答绝对出乎意料。原来,这里恰恰是“大世界”的地盘,但游乐中心却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停业了。难怪儿子到上海读书一年半,居然对“大世界”一无所知。
失落,真的失落!“大世界”中道衰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细加分析,终有所悟。这些年,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浪潮扑面而来,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手机电脑的使用、通俗文化的盛行、商业文化的泛滥,文化消费早已是多元化。而“大世界”贮存的则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戏剧也罢,杂技魔术也罢,相声评书也罢,无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瘦身”甚至萎缩,再以此作为支撑和主打,“大世界”也只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了。
时移世易,何去何从?望着“大世界”远去的背影,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