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拜年

有关拜年

篚箧散文2025-05-02 17:59:17
现在,每年的春节,人们依然在拜年,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拜年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还有的就是网上购物,通过快递公司的传送来表达心意。所有的拜年方式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快捷,但人的距离
现在,每年的春节,人们依然在拜年,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拜年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还有的就是网上购物,通过快递公司的传送来表达心意。所有的拜年方式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快捷,但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所以,如果说起拜年,我依然喜欢儿时的拜年方式,那种面对面言出的亲情,那种靠双足走出来的亲情,总是让人经久难忘的。
在我们那个地方,拜年尽管没有成文的规定,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些潜规则的。比如,我们拜年的时候,只能是早上或者上午拜年,如果是下午去拜别人的年,别人会认为你对他的不敬的。而且,碰到有长者的人家,要去拜年,还得拿上一点礼品的,同样是表示对长者的尊敬。而且,对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亲戚,我们拜年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比如:
我们大年初一,不会去走远亲,只拜同村的亲朋好友的年。而且如果是那一家在上一年度里有老人去逝的,那么同村的所有人家,都会拿着鞭炮,第一个上这家来拜年,在老人的灵案前烧香跪下叩首,放一串鞭炮,而这家老人的儿子,也就是孝子,这一天都会在家守着,陪着每一位来拜年的人叩首。这也就是所谓的“先者为大”。只有拜完先者的年,然后,拜年的人们才可以走村串户地给同村的每一家拜年。这种拜年方式就比较简单,只要到了人家,得到主人的一两支烟,简单的叙述两句就可以走的。当然,关系好的人家,也可以坐下来喝茶聊天的,因为,每一家在过年的这几天,都会早早地准备好一桌子的果什,就等着招待这咱流动串门来拜年的人。如果有小孩子跟着,主人总会抓上一大把粮果什么的,塞进小孩子的口袋,以示热情。
到了大年初二,我们那里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拜丈母娘的年。每年的这一天,结了婚的男人们,特别是新婚的姑爷,都会带着新媳妇,一同回娘家拜年。当然,这种新结的亲戚,拜年的时候,礼物基本都是最多的,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子,基本都得准备礼物,而丈母娘家对新姑爷的招待也是最隆重的,一般会请来很多相关的亲戚,一同陪着新姑爷,吃年饭,喝年酒,慢慢地聊天,直到一醉方休。
到了大年初三,就是拜外公外婆的年了,其实还是丈母娘,只不过就是父亲那一辈的丈母娘罢了。往往那时候,我们比较小的女孩子也得参加,所以对这样的拜年的事迹,我依然记忆犹新。在我小学的那个时候,农村的交通工具很少,公路上只能看到拖拉机和少量的大卡车,基本都是用来搞运输的车辆。少数的人家有自行车了,但那只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拜年还得靠双脚步行。我外婆家离我们家比较远,大约有十五六里的路程吧。记得一次,侄女和我们一起去我们外婆的那个村庄拜年,因为她拜的是远亲,是第一次,所以就跟着他父亲和我们一起结伴而行。去的时候,因为知道,我们小孩子拜年都是有红包收的,所以在兴奋中,还算是坚持走到了。可是回来的时候,走到一半的路,就一直哭着不愿意走了,然后他的父亲就只好一路背背,然后再买一些小零食哄着她前行。我因为经常跟着妈妈去过外婆家,所以对这遥远的距离早有心理准备,而且,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就早已认为,对这走一点路根本就不能算是困难。而侄女的年龄实际还大我一岁,走了一些路却要哭,所以让我记忆深刻。
到了初四初五初六,就是拜一些远亲,或者表亲的年了,往往这些亲戚,如果不是路远,基本都是和亲戚在一起,吃一餐年饭就会走的,不会太麻烦费事。记忆中,在农村,这些远亲,平日里基本不会有什么来往,但到过年过节,就是一定要相互走动的,来联络本来就来就比较疏远的情感。
到了初七初八,人们基本就拜完了所有亲戚的年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因为升学,移民,打工等,离开家乡是越来越远,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拜年方式也变得的现代化,多元化,但我却感觉,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我依然想念那面对面的亲情,更温馨,更亲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