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剃头

想起当年剃头

三班借职散文2025-05-16 09:39:39
参观四方海云庵民俗馆,无意中随人流走进“人民理发店”。这是一家当年在岛城名声不小的老理发馆,看到那一排虽有些破旧但结结实实的老式理发椅,我不由上去找了找当年剃头时的美妙感觉,有文友不失时机地给我留下一
参观四方海云庵民俗馆,无意中随人流走进“人民理发店”。这是一家当年在岛城名声不小的老理发馆,看到那一排虽有些破旧但结结实实的老式理发椅,我不由上去找了找当年剃头时的美妙感觉,有文友不失时机地给我留下一个剃头的美好瞬间。
端端正正坐在可以升降的老式理发椅子上,我似乎又找到了当年剃头时惟妙惟肖的感觉。真想能在这间不大的人民理发店里能有一位老理发师给理理发就好了。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常在这样的理发店剃头刮胡子,三毛五毛钱,也不贵,舒适地坐在那里,剃头师傅一会儿用推子推,一会儿用剪子剪,后来有时也会用上精巧一些的电动推子。听着嗡嗡的声响,随着黑发的飞落,一个平整美观的小平头就剃好了。接着师傅将椅子放平,我舒舒服服地躺在那里,师傅先用一条稍烫些的白毛巾盖在我的下巴胡须上,只听见师傅在一旁磨刀“霍霍”了,稍等片刻拿掉毛巾,在上面涂上一层白色的剃须膏泡沫,马上师傅就开始用磨快的剃刀刮脸了。师傅的刀法很细腻,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像过篦子一样般轻轻的掠过,简直舒坦极了。那时候你可以闭目养神,也可以想象修刮一新后见到女朋友后会给她说些什么?但这种天下绝伦的享受关健还是在于老式理发椅、老式吹风机、老式手动推子和那把锃亮锃亮的剃头刀,否则感觉全无。
剃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青岛的剃头匠受到老百姓的追捧是受之当然的。时过境迁,现在青岛的美容美发中心已是遍地开花,随处可见,但是,我还是十分留恋那些老理发店。老理发店经历了风风雨雨,有着半个世纪的精彩纷呈的故事。在那些老理发店里,理发座椅都是可升降的椅子,人们一般是坐在长排椅上排队等候理发,那时没有空调,有的有顶棚的风扇在缓慢旋转着,给夏日来理发的顾客送去一份清凉。
到了七八十年代,那时候也不太讲究发型,小青年多留小平头,后来最求时髦也有留飞机头的。推开店门,看到的是,眼前一排几个笨重的老式理发椅,一排整齐的剃刀,身穿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的理发师,锃明发亮的磨刀布条。那时候在一些老理发店里,也有一些较为年轻的女理发师,她们手法细腻,动作娴熟,待人和气,让人感觉很温馨,很受顾客的欢迎。记得30多年前,我出差在外走进一个门头不大的理发店。里面很干净,是一位很年轻的女理发师。她说原先学的小提琴,但那个时代无法选择人生,她着双拉动弓弦奏出美妙旋律的手,最后竟阴差阳错不得不掂起剃刀。她理发也不喜欢什么创新的标新立异,就是理大众头,没想到还很受欢迎,顾客不断,生意很好。
是呀,青岛的老理发店,三四十年来,店面不管或大或小,老理发师们陆续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作为老理发店的老顾客们,对这些老理发师还是相当尊重和爱戴的。所以,当我在民俗馆的人民理发店里看见这些宽大笨拙的理发椅,庄重的黑框大镜子,还有这些剃刀和剪刀、当皮,就会倍感亲切。流转了半个世纪,没想到在这里又见证了理发业往日的荣耀和记忆。
后来,时代发展了,卷发成了时尚。早期的烫发只是把头发弄卷,做出来的发型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而顾客也好伺候,只要能卷上勾就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年轻姑娘进理发馆会拿着港台明星的照片来,“模仿”成了发型艺术的关键词。不管兴什么发型,满街都是一个样式。再往后,发型的名堂多起来,什么爆炸头、蘑菇头、反翘头、菊花头,爱美的女性们有点应接不暇,却也趋之若鹜。时过境迁,发型进入了百变时代。嫌黑发单调,染发开始流行;清汤挂面式的长发已经落伍,微卷蓬松的长发卷时兴了;烫发的花样更多,负离子烫、陶瓷烫、数码烫……多得让韩韶华眼花缭乱。
民俗馆里,一个不太扎眼的老理发馆,还有那些理发的老家什,引起我对近半个世纪的遐思和追忆,无边想象,于是,那段清闲舒适的日子又涌上心头。也许,和今天这些新型的各种名目的美容美发中心比起来,老理发店简陋、寒酸,但说起来,和那些装修炫目的美发厅相比,我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顾客更愿意走进那些朴素的老店,花十元八元简单理个发,不讲究什么发型,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就行,何乐而不为呢?
说实话,当走出民俗馆时,我竟然还想着能在那挺结实的,纹丝不动五十年代生产的大铸铁的椅子上再理把头就美了,躺在上面满嘴白色泡沫,任由剃刀飞旋驰骋,那闲适舒服劲就大发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