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四大名著

戏说四大名著

婚婣杂文2025-05-13 11:56:28
举目遥望苍穹想想,现在离我读这四本书的年代已经那么地遥远了。当时读这四本书的时候,纯粹是为了读里面的故事,也就没有想太多。现在想想,似乎有些事情我还是有些想不通,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情也是越
举目遥望苍穹想想,现在离我读这四本书的年代已经那么地遥远了。
当时读这四本书的时候,纯粹是为了读里面的故事,也就没有想太多。
现在想想,似乎有些事情我还是有些想不通,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情也是越想越深了吧!
每天我就这样想着,《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这三部巨作没什么,但我始终觉得这《西游记》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啊!在我现在的想象之中,《西游记》的结局应该是唐僧他们最终没有取到真经,唐僧的命最终运应该是成为了妖怪们口中的“美味佳肴”,为什么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呢?我这里斗胆地有一些愚昧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她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瑰宝就在于写她们的作者有先见之明,在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曹雪芹,乃至高鄂都是一个个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在历史还没有发生之前,他们就知道黑暗的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而他们的小说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这些小说体现了当时的中国(由于各个朝代的名称不同,这里姑且就说成中国统一代替吧!)必将面临的局势。
在《三国演义》中最终的称帝者不是蜀王,不是吴王,也不是曹操的后代,而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大将。这预示着在罗贯中所在的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中,那些勾心斗角,争图名利的人注定称不得帝,在这黑暗的乱世中,注定是曹操手下那些乱臣贼子坐手鱼翁之力,这能不能想作:在苦难的乱世中,那些一心想称帝,一心想要荣华富贵的人最终只是竹蓝大水一场空,有这样思想的人注定不能领导一个国家,他们领导的国家最终注定只能走向历史的尽头,可是作者为什么又让一个只会坐手鱼翁之力的乱臣贼子却得到了一个不费吹灰之力的江山呢?我始终只想到了两点原因:一、也许是在作者当时的黑暗社会里,确实有太多太多这种狡诈的人,更加之帝王昏庸,搞得大好河山真的快要日薄西山了,而皇帝身边的乱臣贼子却大有篡位之势,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忠良之士也无可奈何。二、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想到吴、蜀气数已尽,而作者在《三国演义》中颇有褒刘贬曹之风,因此在小说中注定不能让魏夺得天下。但总不能无中生有,又出了个人物吧?所以就只有把江山“写”给了一个无名将。这样又是否可以体现曹操的阴险狡诈(实际历史中的曹操如何正直、如何礼贤下士,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只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厉害程度性,厉害到对他忠心耿耿的大将也受到他的“熏陶”,最后……
这样的结局悲哉?悲乎?悲也!
在《红楼梦》中,贾府其实就是曹雪芹当时所在的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繁华而黑暗的社会里也注定只能走向衰败,在当时封建的制度下,宝、戴的爱情终究是在孤独黑暗中枯萎,这里的一切都将变得颓废而荒凉。隐隐之中说明,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国家注定走向的道路只有一条--灭亡。
在《水浒传》中,作者的意象就更明显了,在这个勾心斗角、黑暗冷漠的世界里,奸臣当道,人民有冤难伸,有苦难言。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就是不满现实的人,他们揭杆起义,最终虽然被宋薇宗招安,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为奸臣所害。这难道不是预示着,虽然民怨已平,但由于皇帝的昏庸,奸臣当道,人民还是注定处于水深火热中。
梁山泊“已灭”,一百零八条好汉已亡,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国家的气数也快日薄西山了。
大家都看看前三部著作,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一个国家必定走向灭亡,所以他们注定只是悲剧。
而《西游记》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妖怪们象征着当朝的乱臣贼子,甚至还可以说是外来的侵略者,唐僧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帝王,孙悟空象征着像吴承恩那样的有识之士,猪八戒和沙和尚却象征着一般的官吏,没有太大用处。
在那些乱臣贼子的妖言豁众之下,皇帝还将忠贤当作杀害无辜、一派胡言的“逆臣”。自古忠言逆耳,唐僧几次赶孙悟空又是否象征着愚昧的皇帝也曾因忠贤苦苦相谏而将其罢官回家。
后来皇帝知道,国家没有他们是不行的,只好不得不将他们招回。
但招回之后,皇帝虽然对这些忠臣们的信任大大增加,但是乱臣贼子们的豁众妖言依旧让皇帝愚昧、迷失方向。
在一次次被欺骗之后,皇帝虽然知道了一些之前他眼中的“忠贤之士”中有奸佞之人,但是愚昧的皇帝依旧被他们的“阴谋诡计”所盅豁。
大家想想看,这样的皇帝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既然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他的王朝就注定被灭亡。并且,一个没落的王朝,再加上一个愚昧领导者,他的王朝能长久吗?
说了这么多,我们在回到《西游记》这部小说上,这部小说既然是体现一个社会,而唐僧就好比是一个王朝的皇帝,他是那么地愚昧(我们不能说他昏庸,因为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忠佞分明的,最起码他最终没有让孙悟空蒙受不白之冤,并且对妖怪也有了一点点戒备之心。),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一切事物取决于内因。如此一来,大家说说唐僧他能取到真经吗?他最终能不成为妖怪们的口中之食吗?
我们不知道吴承恩当时是怎么想的,由于朝代遥远,吴承恩当时所在的朝代我们虽然能确定是黑暗的,但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也不知道吴当时写这部小说的想法是什么?
我这里大胆地说一个愚昧的理由,也许虽然当时朝代黑暗,但是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相信他们的帝王会治理好国家。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那还是说不过去,一个黑暗的王朝,它的最终结果还是走向历史的尽头,历史证明也确实如此。那么吴承恩作为一个有识之士,他就应该看到这一点,你再怎么乐观,但你总不能篡改历史吧?
如此说来,吴承恩的《西游记》的结局就不那么和历史相吻合了!
如果《西游记》的结果是唐僧最终没有取到真经,而是成为妖怪们的口中之食,那么小说的最后让如来佛(如来佛意想为后世之人或当时更加高明的先知之士。)总结说:“一个在经历了那么多妖魔鬼怪之后,唐僧依然这么容易被欺骗,耳根子软,一个没有远识、没有主见的同治者,他最终的命运也注定只能是如此。”岂不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
因此,我愚昧地觉得《西游记》最后以悲剧的形式结尾会更能体现作者的先见之明,会更加吻合社会的潮流!
文章写到最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