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寻仙人足迹
阳光和风表现出小城春天的明朗。阳光再这么温暖几日,柳树也可见绿了,加上风也温柔了许多,拂在面上觉不出冷了。心中挂念的小城的古迹,如此的天气,正好出行。遇仙楼就在城内,转眼又是几年不曾接近,连望一眼也不
阳光和风表现出小城春天的明朗。阳光再这么温暖几日,柳树也可见绿了,加上风也温柔了许多,拂在面上觉不出冷了。心中挂念的小城的古迹,如此的天气,正好出行。遇仙楼就在城内,转眼又是几年不曾接近,连望一眼也不曾有过。
真的闲下要寻了去,步子却踟蹰了起来。停留片刻之后才记起上次探访之路。
遇仙楼就蹲踞在小城的古城墙之上。传说此楼是因为宋朝太守乔逊遇吕洞宾而建,又因了文人墨客的“遗余佩兮澧浦”名为澧浦楼。传说,来澧洲的游人、学子从东门码头上岸,在此歇脚饮茶,吟诗作对,慨然题壁,悠然自得,不曾遇见仙人,却敢与仙踪并美,好不惬意。
有一副对联曰:我大湖东西,澧浦与岳阳对峙;小范忧乐,英雄要儿女平分。对联暗示了古迹在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或许,在某个时点上,九澧古楼真的曾经与岳阳楼不相伯仲,只不过,遇仙楼不如岳阳楼幸运,遭遇的沧桑要多一些,又没有得到及时的补救,很长一段时间没落、沉寂了下来。好在这两年年古楼得以修复,又建了新的斋堂,就更要重访了。
要寻的古迹,并不因为它粘了了仙人的仙气,也并因为此楼在历史中的地位。原先的古城墙是可以攀援上去的,今却被红砖堆砌,阻隔了登墙的路。只得沿着城墙脚下的小道而行了。
这小道,不是寻迹人踏踩出来的,也不是专为寻迹人特意开辟出来的,因为墙下繁密地住着居民,进出必得有条通道。古城墙与古楼血脉相连,先不曾见得古楼,摸索着古墙而行,心也好似萦了古人和仙人的气息,有了平素行走不一样的感觉。
并不是第一次接近这条古城墙,以往却没有发现砌墙的青砖上印有字迹,是以前疏忽了?还是青砖是新烧制的?答案显然不是后者,因为古墙上痕迹斑斑,青苔冬天黯淡下去,却依然见得它们的踪迹。墙上显然生长过植物,藤蔓、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因为春天才来,都还没有苏醒过来。
我惊喜于墙上的那些字,“太”、“大”、“上”、“一”、“万”等,我疑惑一会后回过神来,古墙的地基或许是古时的,墙身,却是近代修砌的了,因为,青砖上的那些字,都都简体字,在古城墙开砌的年代,简体字中文汉字还不曾出现呢。明白之后,方才的惊喜便缩减了些,不过,我还是将那些字拍了下来。但愿多年之后,这些翻修的古迹还能保持这现在的样貌,那个时候,古墙上小小的笑话,也没人如我般计较了吧。
沿着小道而行,直到遇仙楼临下都不曾寻得近身的入口。古城墙好似就在古楼下面没了下文,坡上拥挤着人家,住户充分利用着古墙的坡体搭建着小的阳台,扩充着蜗居的空间。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句老话:“有钱的住街角”,如今,古墙下住着的居民想必是多年前正宗的城里人,他们久居不曾搬走,或许是因为舍不得古人的仙气,或许是因为居住久了,它们的宅所也粘了仙气,成了出人头地的风水宝地。这么一想,再仔细瞅了这些小巧而干净的房子,竟然有了向往的感觉。
隔着古墙,遇仙楼只可以仰望,怅然之后,还是不想放弃接近古楼的想法,因为古楼翻修之后,我还不曾去得,再说又新筑了颂经、念佛、烧香的斋堂。
踩着高跟鞋,沿路返回。只得请儿子再多陪伴一段路,想从城关中学大门进入去接近古楼。又一次是夏天,也想去看古楼,因为学校不肯外人随便进入,不得果才爬古城墙望了一望的。这次,古城墙爬不成了,心想,若校门不开,我一定要给看门人说尽好话,央求他放我们进去。
还好,门是敞开的,看门人居然没做任何的询问,我们就径自进去了,或许因为还是春节,进去烧香的人多的缘故。
经过翻修的古楼,大红圆柱和雕栏画栋较以前更醒目,新砌的石阶干净极了,石栏上的雕刻也很精致。两座新修的斋堂,几个素衣妇人双手合十,绕堂行走,口念着“阿弥陀佛”。我观察她们的时候,最后一个老妇人还望了我几次,只合嘴唇,音定然是没发出来。领头的妇人装束有些不同,棉衣外面罩的大概是道家的服装,却戴着耳环,烫着发,手里拿着诵经用的金属道具,我也不晓得那是个什么东西,她们每唱一句“阿弥陀佛”,那带头的妇人就敲一下那金属器皿,发出细碎、悦耳的声音,比她们没有阴阳顿挫的“阿弥陀佛”声好听多了。
今天因为身体的缘故不能在菩萨面前敬香,只在香炉前双手合十心中默念了一会。楼还是那座楼,却楼门深掩,再次遗憾起来。莫非仙人也回家过年去了?如此寻觅的古楼,今终于接近它的外表,就不晓得什么时候可以真正亲近,可以推门而入,登楼远望,亲临一次我们这座澧洲古城。
感谢遗憾,让下一次的再寻有了坚实的理由。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